
- 研究人员调查了小鼠和人类的急性疼痛如何转变为慢性疼痛。
- 他们发现,急性疼痛期间某些免疫细胞的水平可以预测 3 个月后疼痛的缓解。
- 他们还发现,使用抗炎药治疗急性疼痛可能会增加慢性疼痛的风险。
- 研究人员指出,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来确认他们的结果。
慢性下背痛 (LBP) 是一种痛苦的疾病,
增加
了解更多关于从急性到慢性 LBP 转变的机制可以改善疼痛的治疗。
最近,研究人员调查了小鼠和人类的急性疼痛如何转变为慢性疼痛。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激活对于解决急性疼痛和预防慢性疼痛的重要性,”博士。Massimo Allegri 是瑞士莫尔日医院的注册医生和疼痛专家,也是该研究的作者之一,他告诉今日医学新闻。
该研究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
下背部疼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 98 名急性 LBP 患者。他们在入组时和三个月后接受了临床检查。
在 0-10 的范围内,自我报告的日平均疼痛小于 4 的患者被归类为“疼痛缓解”,而得分为 4 或更高的患者被认为具有持续性疼痛。
在研究期间,研究人员还对患者的免疫细胞样本进行了转录组分析。
然后,他们比较了 LBP 在三个月内消退的患者和持续存在的患者之间的转录组变化。
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三个月后,数千个基因在缓解疼痛组中表达不同,而在持续疼痛组中没有差异。
他们进一步发现,疼痛缓解组而非持续性疼痛组的患者在疼痛的急性期经历了升高的中性粒细胞活化,到第二次就诊时降低。
“我们知道有一些关键的免疫细胞通路是愈合所必需的,”博士。杜克创新疼痛治疗诊所的医学主任 Thomas Buchheit 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告诉 MNT,“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常见的白细胞,是这种级联反应的开始。”
“中性粒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蛋白,如果长期存在可能会造成损害,就像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样。然而,急性地,这些蛋白质可以启动愈合过程。如果我们关闭这种最初的反应,身体可能永远不会真正完成愈合级联——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慢性疼痛风险。”
— 博士托马斯·布赫海特
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和镇痛药
为了验证他们的结果,研究人员对患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TMD) 或慢性面部疼痛的人进行了类似的分析。
与 LBP 患者相似,与持续性疼痛组相比,那些在三个月内疼痛缓解的 TMD 患者表现出更多的不同表达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炎症通路和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升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接下来检查了用一种名为地塞米松的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或三种无抗炎作用的镇痛药之一(加巴喷丁、吗啡和利多卡因)治疗疼痛的小鼠模型。
最后,研究人员发现,虽然地塞米松和双氯芬酸最初都能减轻疼痛行为,但它们会导致疼痛持续时间延长。
然而,其他三种镇痛剂在不影响疼痛的总体持续时间的情况下产生了短期疼痛缓解。
研究人员发现,中性粒细胞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这种反应。他们观察到中性粒细胞耗竭产生类固醇样疼痛延长,而中性粒细胞外周注射消除了疼痛行为。
最后,研究人员使用来自英国的抗炎药物使用和疼痛数据验证了他们的发现。生物银行。
从他们的分析中,他们发现报告急性背痛并且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但没有使用其他两种镇痛药物的患者在 2-6 年后报告背痛的风险增加。
他们进一步发现——与他们的结果相匹配——在急性疼痛阶段更高比例的中性粒细胞可以防止慢性疼痛的发展。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 LBP 和 TMD 患者的急性疼痛阶段免疫过程受损可能会增加患慢性疼痛的风险。
治疗急性疼痛:范式转变?
当被问及这项研究的局限性时,Dr.Allegri 指出,需要进行随机临床试验来证实他们的发现。
他补充说,如果这些试验产生类似的结果,这些发现可能“完全改变治疗急性疼痛的模式,从在急性期关闭炎症转变为一种新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缓解疼痛与 [监测] 中性粒细胞对预防慢性疼痛。”
当被问及这些结果如何影响疼痛缓解策略时,Dr.伦敦国王学院基因组流行病学教授弗朗西斯·威廉姆斯(Frances Williams)也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告诉 MNT,虽然这些结果来自“强有力的研究”,但类固醇和非甾体抗炎药彼此之间有很大不同。
她说:“鉴于这些基础科学结果,对剧烈疼痛采取止痛药的临床建议不应改变,但肯定需要对患者进行更多研究来研究这一点。”
“可能有一个服药的机会之窗,但不会太久。医生通常会建议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服用止痛药,并在出现背痛发作时保持活动水平,”她指出。
“至关重要的是,患者在未与处方医生讨论的情况下,不要停止或减少服用类固醇药片。”
— 教授弗朗西丝·威廉姆斯